当前位置:首页> 新闻资讯

业务领域

王刚律师刑事辩护网

电话

155-0000-1210

地址

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球贸易中心2号楼1013室

青年律师,你独立了吗?

TIME:2020-10-31 09:00:01

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青年律师,你独立了吗?青年律师不独立有那些理由?接下来我们呢就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详细内容!

长春刑辩护律师
 

(本文约3000字,阅读时长约为8分钟)

 

一、青年律师什么时候独立?

 

为回答上述问题,我还特地做了一番既不科学也不严谨的“田野调查”,样本仅限毕业后直接进入律所工作的朋友。

 

除因律师行业压力大、前期待遇低等原因,直接转型法务或考公务员的外,少数人领取执业证后立即独立,大多数人拿证几年后计划独立。

 

什么时候独立没有统一的标准,因为每个人可运用的资源是不一样的,如所在平台、带教律师是否支持独立、之前从事的业务类型、自己性格特点、家庭背景等。大多数青年律师在独立后可能需要一些时间进行沉淀,待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设施相对齐全后再选择单独上路。

 

二、青年律师不独立的三个常见理由

 

2.1想再学一点东西

 

近期思考:

 

我最近觉得这个理由很难成立,独立后难道就学不到东西吗?以非诉为例,在授薪阶段,青年律师不用承担开发案源的压力。如果不做签字律师,执业风险都可能会由合伙人包干。授薪律师负责承办具体项目,学习到的是比较单纯的具体项目经验。

 

但如果独立,前期没有自己的团队,青年律师既要承办具体项目,直接承担相关执业风险,还需要承受开发案源的压力,面临无数次的拒绝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律师,学到的东西会比单纯做授薪少吗?

 

2.2前期财富积累不够,担心独立初期不能实现温饱问题

 

近期思考:

 

如果不是第一阶梯律所(红圈所、精品所),或者第二阶梯律所(传统大所)几个比较牛的团队,很大程度上,即使你多做几年授薪,也是没有办法实现财富积累的。

 

在深圳,甚至一些红圈所团队的待遇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。所谓的“2万元俱乐部”更多的是传说。传说即使有,也更多的发生在上海或北京的部分律所或者团队。即使奇迹出现在你身上,进入了2万元俱乐部,也不见得一定是一件好的事情。高强度高压的环境更可能磨灭你对律所行业的热情,一些人坚持一段时候后身心俱疲,再也不做非诉或者转行不做律师了。

 

所以,除个别情况外,大多数人期望多做几年授薪来实现财富的积累是很困难的。律师职业的发展轨迹和授薪律师整体待遇情况就决定了这一点。

 

上周跟一个独立不久的学长吃饭,学长说:“想着做几年授薪存点钱再独立,后来发现做了授薪也存不上什么钱,所以就独立了”。

 

每年过年回家,亲戚们肯定都会问我的工作待遇,我每次都如实告知。但他们从来都不信:“XX都研究生毕业了,待的律所也不差,肯定不止这么点。”这点我也表示很无奈,但这应该就是大多数人的现状。而且我的待遇在同类型所里已经算不错了。

 

2.3不知道怎么去做市场拓展

 

近期思考:

 

如果你不独立,同样也不知道怎么做市场拓展。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你是否独立的影响因素,而是你选择独立后应该直面的课题,甚至在你选择做律师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思考的问题,并要有意识培养的能力。

 

机缘巧合下,接触了保险产品销售的方法论,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“KYC”(Know your customer)和“KYP”(Know your product)原则。如果把法律服务当做产品来看,市场拓展其实就是产品的销售。

 

关于KYC,你了解你客户所处的行业和商业模式吗?你的客户近期容易受那些宏观政策变化、具体事件影响吗?你了解客户的隐性法律需求吗?

 

有一天在所里加班,偶然听到两个合伙人聊天。其中一位说:“最近几年才明白,只知道法律是没有用的。你总不能坐在会议室里面,让公司董事长花半天时间向你解释他们的行业和商业模式。”

 

关于KYP,这里的“product”其实就是你自己。初次洽谈客户的时候,你如何用一分钟的开场白,让客户对你以及你的平台有所了解?你能给客户提供什么法律服务?你的优势是什么?为什么要选择你而不是其他律师?

 

研究自我销售的话术之时,不可避免的引出标签化的问题。在此我想分享我在电梯听到的一则对话:

 

年轻合伙人:X律师呀,现在到底怎么去做专业化发展呀?

 

资深合伙人:现在是什么时代了?有什么客户就做什么业务。那些天天声称自己是某某领域的专业律师,也没见得凭此拉来什么业务。我见过太多被“专业化”饿死的律师了。

 

自此引发我的一系列思考——专业化是否就是唯一出路?是否就是“政治正确”?专业化是否有其局限性?比如更加适用于团队成熟期而非初创期?相比于竞争激烈的红海领域,是否更加适用于蓝海领域?相比诉讼业务,是否更加适用于非诉业务领域?

 

一位MBA的老师曾说:“掌握问题分析模型,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。如果有,说明你用错模型了。”常见的“SWOT分析模型”、“FAB”分析模型等也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市场拓展的解题思路。

 

但是,这个问题真的太烧脑了,它属于关键度高但解决度低的问题。因此,它可以成为青年律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议题,定期进行思考。但如果每时每刻盯在这一个问题上,不但性价比并不高,而且会带来沮丧、绝望等负面情绪。

 

三、青年律师独立的具体情况

 

从实习律师成长为独立律师,一直待在一个团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。有时候个人的成长超过团队的发展,所以个人拿证后主动离开团队。如在号称“资本市场寒冬”的现在,一些非诉团队业务量剧减,从而有一些人主动离职;有时候个人无法匹配团队需求,所以个人可能会“被建议”离开团队。

 

只有当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同频,才有可能长期同行。但这受团队氛围、个人发展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,因此是可遇不可求的。

 

工作变动较少,特别是从实习律师到独立一直待在一个律所或团队的律师,后期独立时更容易得到原来平台的一些资源支持,同行案件推介和合作的机会相对较多。所以,虽然律所流动性很大,律师助理一年半载换一个所很常见。但还是建议律所新人面试时对团队和平台多做了解,接受Offer前通过学长学姐做好补充“尽调”,争取尽量不要太过频繁的变动工作。

 

大多数年轻律师拿证后就另寻新团队,并尽量争取上一个“梯队”的就业机会,以便获得更好的锻炼和成长机会。如从地方小所出来,可能会往传统大所找工作;从传统大所出来后,如果学历背景符合招聘要求,可能会寻求红圈所的相关工作机会。

 

如果几经辗转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团队,可能就只好被迫选择独立或者直接转型“上岸”。(“英雄起义型”独立)

 

有些人在律所做了几年授薪后,觉得单纯做业务不在具有挑战性,所以主动选择独立。如果所在的律所不支持青年律师独立,他们可能就另外找一个小所独立。(“自然而然型”独立)

 

还有一种情况是,律师拿证后去了公司当法务。在公司呆了几年后,觉得升迁无望,遇到了职场天花板,于是选择出来重新做律师。(“游子归来型”独立)

 

四、总结

 

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尽早独立,以上只是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,对青年律师独立问题的阶段性思考。它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,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。

 

很多前辈都诚恳地跟我说过:“当律师是很辛苦的,能坚持下来的不到10%。这10%里做得好的也不会超过10%。”数据的准确性姑且不论,但我现在渐渐明白了这句话里“辛苦”的含义。

 

每位法律人基本都有一个当合伙人的梦,我不能确定自己是那“90%”,还那是“10%”,也不知道未来会“梦碎”或“梦圆”。但现阶段,我会继续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行业情况,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途径保持思考和知觉,这也是我乐此不疲的事情。

 

本文自:王刚律师刑事辩护网